版面截圖
過去,由于法國和澳大利亞葡萄酒進入中國市場較早,中國消費者更傾向于品嘗澳大利亞、法國葡萄酒,而對意大利葡萄酒了解甚少。如今,隨著收入不斷增長,口味愈加復雜,專業的中國葡萄酒愛好者對多樣化的葡萄酒越來越感興趣。
意大利擁有6萬多家葡萄酒酒莊, 生產了世界近1/4的葡萄酒。基于其巨大的增長潛力,意大利正不斷推進葡萄酒在中國市場的推廣。
據了解,大部分意大利葡萄酒銷往中國福建、江蘇、河北、四川、遼寧等省份,以及上海和內蒙古等地區。意大利南部出產的葡萄酒更容易被中國消費者接受。
意大利Cherri酒莊的外貿經理Fabio Marini表示,南部產的葡萄酒不僅口味適中,微酸微甜還伴有一些果味兒,而且價格合理,許多葡萄酒每瓶才賣100多塊錢。“意大利的大部分酒莊都不是很大,因此側重點也不同。大部分酒莊不需要覆蓋整個中國,中國市場對他們而言太大了。”他補充說到。
他還表示,對于中國消費者而言,意大利葡萄酒相對新鮮,而且大部分愛好喝酒的中國人都偏好高度酒,意大利酒正投其所好,滿足了中國紅酒愛好者的味蕾。
然而目前,意大利葡萄酒外銷中國的成本和稅收都太高,他希望今后這方面的問題能有所改善。
忠利農業集團是意大利最重要的葡萄酒集團之一。2008年,該集團在華子公司——上海華飲貿易有限公司成立。現如今,華飲已成為國內進口意大利葡萄酒品種最全的進口商,擁有來自50多家供應商近1000款葡萄酒,利口酒,礦泉水,咖啡和酒具等產品,遍及意大利20個葡萄酒產區。
2018年,華飲在中國銷售葡萄酒130萬瓶,近年來更是以每年30%的增長率增長。
忠利農業集團中國總代表、上海華飲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強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主要面向商務人士、大型集團宴請、高端餐飲在售,但在一些火鍋店,比如小龍坎,也有著不錯的銷售量。在所有銷售渠道中,經銷商渠道銷售比重最高,約占50%以上。”
“電商平臺是新興渠道,我們在天貓上也有自己的旗艦店。但葡萄酒是相對特殊的商品,它有自己的文化,需要被品鑒和欣賞。像出自名酒莊并在中國廣泛推廣且具有品牌力度的葡萄酒,通過電商渠道會比較好賣;但其他知名度不太高的進口葡萄酒,在電商平臺上銷售是處于劣勢的。”他補充說到。
位于四川成都的意大利圖蘭斯商業有限公司近三年來在中國的銷售額平均每年增長20%,他們的主要消費群體為25到40歲的成年人。
該公司總經理奧古斯托·博爾迪尼(Augusto Bordini)說:“我們將投資300萬元用于紅酒推廣,包括產品打造,廣告投放,和人員培訓。預計明年將與京東和天貓網上電商平臺合作銷售意大利葡萄酒。”
2018年,意大利葡萄酒的出口總額達到62億歐元,中意雙邊貿易額為542.4億美元,同比增長9.1%。
9月9日,意大利前總理馬西莫·達萊馬在第九屆中國(貴州)國際酒類博覽會開幕式上致辭:“中國已經進入消費加速升級期,消費結構從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升級。葡萄酒在中國無疑是享受型消費品之一。這樣的消費趨勢給中國和意大利的葡萄酒企業帶來了更大的機遇。”
他表示,貴州釀酒歷史非常悠久,素有“名酒之鄉”之稱。這里資源豐富,氣候宜人,發展潛力巨大,對投資者非常具有吸引力,可以合作的方面也很多。
商務部數據顯示,1-7月,全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8萬億元,同比增長8.3%;7月份,煙酒零售額同比增長10.9%,較上年同期加快4.6個百分點。
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表示:“作為重要的日常消費品行業,全球酒業整體正處于上升態勢,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國酒類行業要不斷探索和完善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加強與全球酒類行業的開放合作,助力消費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咨詢公司Frost & Sullivan的研究表示,在中國,超市仍然是葡萄酒采購的主要銷售渠道,其次是酒類商店。葡萄酒消費群體也越來越年輕化。
去年,全球白酒消費量比葡萄酒高出一半,而在中國,白酒與葡萄酒消費量的比例為7:1。美國的人均葡萄酒消費量每年超過10升,而中國的人均葡萄酒消費量卻低于1.5升。種種跡象表明,中國葡萄酒市場增長空間巨大。
“隨著中國收入的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追求健康、優質的生活方式。預計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會將購買葡萄酒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葡萄酒行業前景看好。”Frost & Sullivan中國區總裁Neil Wang指出:“在較小產區生產的本地特色葡萄酒逐漸受到中國消費者的認可,它們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會。”
原文見中國日報10月17日15版。